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

阅读次数:173

  环境保护部等部委近日又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新增117种危险废物。业内预计,未来随着我国危废处理行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为抢占市场会大力开展兼并重组和对外投资。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
      近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共同发布,并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新版名录将危险废物调整为46大类别479种,其中新增危险废物117种。

      据介绍,新增的117种危险废物,源于科研成果和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积累以及征求意见,主要是对HW11精蒸馏残渣和HW50废催化剂类废物进行了细化。

      此次修订将原名录中HW06有机溶剂废物、HW41废卤化有机溶剂和HW42废有机溶剂合并成HW06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将原名录表述有歧义且需要鉴别的HW43含多氯苯并呋喃类废物和HW44含多氯苯并二恶英废物删除,增加了HW50废催化剂。

      据了解,此次修订除调整危险废物名录外,还增加了《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16种列入《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在清单所列的豁免环节且满足相应豁免条件时,可按照豁免内容的规定实行豁免管理。

      我国危废处理行业自2001年左右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由于危废处理技术相对较复杂,且投资规模较大,进入行业需要资格准入证,所以当前行业市场相对封闭,危废处置市场还有广阔空间。有分析称,由于我国污染大省的危废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危废需要运输到外地处理,危废处理领域很有可能会演化成巨头企业占据绝对份额市场的局面。

四大技术唱主角

优劣长短各不同

预处理技术
      1、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目前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常用的物理技术,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吸附、萃取等方法。用固化基材将废物固定或包覆来减少废物有害成分的浸出毒性,减小废物的迁移性,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其目的在于改变处理物质的化学性质,降低它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无害化,或将其转变为适于进一步处理、处置的形态。这是危险废物最终处置前常用的预处理措施,其处理设备为常规的化工设备。常作为危险废物最终处置前的预处理措施。但反应过程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掌控,另外成本太高,不适合大规模处理。

      3、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性厌氧处理。与化学处理方法相比,生物处理在经济上比较便宜,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应用范围广。但处理过程所需时间长,处理效率不够稳定。

安全填埋技术
      安全填埋法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相对较多的危险废物处理方法,它的实质是将废物铺成有一定厚度的薄层后加以压实,并覆盖土壤的方法。目前,对于填埋的方式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粗糙式填埋方法,而是更多地加入了工程学理论知识。在填埋时,更多地参照土木工程原理,对废物进行有效的填埋和科学的管理。在大多数国家的废物处理中都能看到该项处理方式。填埋法的技术关键在于利用填埋场的防渗漏系统,将废物永久、安全地与周围环境隔离。在填埋场中对于有毒有害的危险废物则是要在专门的填埋区域完成,该区域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在设计中也更为精细。但填埋法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一是填埋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以及发酵作用而产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渗滤液,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二是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三是安全填埋场的建设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安全填埋场的造价和运行费用都非常昂贵;四是填埋场工业废物的存在年限可能远远超过安全填埋场的人工铺设材料的使用寿命,故而也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风险,同时也不能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填埋方法处理危险废物具有经济、处理量大、能耗小的特点。

焚烧技术
      焚烧法是危险废物的一种高温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在温度为850℃的第一燃烧室焚烧后,产生的烟气进入温度为1200℃的第二燃烧室焚烧以破坏各种有害物质。该种方法具有减量化和无害化程度高的优点,但由于焚烧工艺缺陷或操作不当也易造成少量的多氯联苯、多环芳香烃处理不完全或微量二恶英的产生;且飞灰和底灰中还残留不能处理的重金属物质,因此,需采用适当的预处理技术来减少此类影响,常用的焚烧预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是破碎、分选。对于固态的焚烧废料,通常要进行破碎、分选处理,破碎成一定粒度的废料不仅有利于焚烧,而且破碎后的分选有利于有价值资源的回收利用(如金属的回收),并且降低焚烧成本。

      二是剔除不宜焚烧的危险废物。不宜焚烧的危险废物包括:燃烧值小、不能在焚烧中处理的有毒化合物、含有大量重金属的化合物。

      三是分离、烘干。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危险废弃物,不能直接焚烧,应进行分离及烘干,减少焚烧体积,增加燃烧值。分离可采用离心、压滤等技术;烘干可采用直接烘干(接触法)、间接烘干(对流法)、辐射烘干(红外线、微波)等技术。

      四是沉淀、固化。对难以分离及烘干的含水率较高的危险废物,可采用沉淀及固化技术,减少焚烧体积,增加燃烧值。沉淀技术主要通过添加药剂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固化则是通过添加新物质使有毒化合物不再移动,在化学及力学方面更加稳定,处理无机/有机污泥及含金属污泥效果更好。沉淀和固化技术可联用。

      五是萃取、浮选。对于含水率较高的危险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可采用萃取、浮选技术处理,以达到提出污染物,减少焚烧体积的目的。

      焚烧法的优点在于能迅速而大幅度地减少可燃性危险废物的容积。如在一些新设计的焚烧装置中,焚烧后的废物容积只是原容积的5%或更少。一些有害废物通过焚烧处理,可以破坏其组成结构或杀灭病原菌,达到解毒、除害的目的。此外,通过焚烧处理还可以提供热能、回收重金属等。

      焚烧法的缺点:一是危险废物的焚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和未完全燃烧的有机组分、飞灰及炉渣,会导致二次污染;二是投资及运营成本高。

综合利用技术

      综合利用是对危险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将其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危险废物资源化、减速量化的目的,目前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方法主要有溶剂的再生、油脂的再生、燃料的利用和金属的回收等。如采用无机陶瓷膜技术处理废乳化液;分子蒸馏技术回收废矿物油;重金属废物酸浸、萃取技术,对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得到再生资源等。

新目录催生新技术

无害化资源化是方向
      目前,由于危废处置技术还比较落后,有的危废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导致处理能力达不到预期设计能力,或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随着危险废物处理标准提升,预计未来危废处理技术将大幅提高。

      此外,随着新目录的颁布,新增117种危险废物,其处理技术会应运而生。例如:目录中新增加的危险废物催化剂,就存在回收利用及清洗再生水处理等相关行业新技术市场。

      工业危废回收利用将是大市场,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危废处理与利用技术。如铬渣做熔剂用于烧结炼铁、高温水解氧化处理氰渣、焙烧法处理含汞盐泥、有机氟残液焚烧处理、废碱液和废酸液回收技术等。这些技术无疑对于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开了个好头,因此,还要大力提倡危险废物处置的无害化,积极研究先进的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方法。

新技术催生新市场

新蓝海昭示新“钱途”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态势。根据最新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资料,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达到4220万吨,同比增长16.13%。预计我国未来5年将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将由2015年的422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8488万吨,将有一倍的市场空间。按照危废平均处置价格为2200元/吨测算,2016年危废处理市场空间超越千亿规模,在2020年达到1867亿元的产值,相对于2015年翻一番。

      我国危废行业整体表现出区域分布不均的特点。2014年,各地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省份为山东709.8万吨,占全国工业企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19.5%;青海325.7万吨,占全国工业企业的9.0%;新疆319.3万吨,占全国工业企业的8.8%,危废产量前三省占比达到近30%,前五省占比超40%。同时,据各省级环保厅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国持有危废处理许可证企业数近1600家,核准经营规模约4900万吨/年。

      业内预计,未来随着我国危废处理行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为抢占市场会大力开展兼并重组和对外投资。环保产业项目可复制性强,处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旦被市场接受,很容易在不同的项目中复用。因此行业内领先的公司有利用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冲动,而兼并重组和联合投资是实现扩张的主要方式。

      对此,业内指出,各地要重视危险废物处置,将危废处置纳入当地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切实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集中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鼓励重点企业自建处置设施,就地消化,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广大企业成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积极投资者和红利获得者。